
1. Microchip:业绩暴跌,宣布关厂裁员
作为全球MCU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,Microchip近日发布的财报令人震惊。公司营收大幅下降,2024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为10.26亿美元,同比下滑41.9%,环比下降11.8%。公司库存积压严重,库存周转天数高达266天。面对需求骤减,Microchip宣布将关闭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厂,影响员工500人,并暂停扩产计划。更令业界惊讶的是,Microchip主动放弃了美国政府提供的1.62亿美元补贴,公开表示“芯片市场产能过剩”,这无疑证明了行业当前面临的巨大压力。
2. ST:MCU业务暴跌,启动大规模裁员
意法半导体(ST)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2024年,ST的MCU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30.2%,整体净利润大幅下滑63%。更糟糕的是,ST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被低价国产MCU抢占。为了应对需求萎缩,ST已启动裁员计划,预计裁员人数将在2000-3000人之间,占员工总数的6%左右,并计划关闭部分工厂。
3. NXP:库存积压严重,全球裁员1800人
恩智浦(NXP)的财报也显得尤为令人担忧。公司营收下降5%,利润下滑13%,而其库存周转天数飙升至150天,远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。为了应对业绩下滑,NXP宣布全球裁员1800人,重点削减非核心部门的人员,保留研发团队,并减少2025年的资本支出。由于过度依赖汽车市场,尤其是电动车需求的放缓,NXP的业绩在短期内难以恢复。
4. TI:连续两年业绩下滑,库存激增
德州仪器(TI)也未能逃脱这一波行业低迷的影响。2024年,TI的营收同比下降12%,净利润下降26%。与此同时,公司的库存总额高达45亿美元,库存周转天数更是达到241天。面对严峻形势,TI决定削减资本支出,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降本增效,以度过这段艰难时光。尽管如此,TI依然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,去年中国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5%。
5. 英飞凌:推迟扩产计划,遭遇业务压力
英飞凌在MCU业务上的表现也不容乐观。2024年,英飞凌的MCU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8%,利润下滑13%。尤其是在汽车和工业市场的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,英飞凌决定推迟其马来西亚“超级晶圆厂”第二阶段建设,并削减投资10%,以避免过剩产能造成更大的损失。同时,英飞凌计划加大对AI芯片的投资,并在德国扩建新工厂,力图借助AI技术的市场机会转型。
MCU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战略调整
当前,MCU行业面临着三大主要挑战:
1. 库存积压与价格战加剧
过去两年,很多厂商为了应对芯片短缺的局面纷纷囤积MCU,而如今随着需求骤降,库存水平居高不下,许多企业只能依靠降价清仓来消化过剩的库存,这直接导致了行业利润的急剧缩水。
2. 市场饱和与竞争激烈
随着大量新玩家的涌入,MCU市场供过于求,竞争日益加剧,许多头部企业如ST、Microchip等都不得不在困境中进行裁员和关闭部分生产线。国产MCU凭借价格优势以及技术进步,在中低端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,许多国际厂商的中国市场表现明显下滑。
3. 国产MCU的崛起
中国厂商的崛起让外资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,ST等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被低价国产MCU蚕食,国产厂商的崛起不仅对价格形成压力,也在技术上逐步追赶国际大厂,抢占市场份额。
向AIoT与高效能制程转型
面对寒冬,MCU厂商们纷纷调整战略,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:
1. 加速AI+MCU布局
多家MCU企业推出AI MCU,集成NPU(神经网络处理单元),提升处理能力,以满足智能家居、工业自动化、自动驾驶等新兴市场的需求。这种集成AI能力的MCU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。
2. 提升产品集成度,降低成本
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,厂商通过将传感器、存储、通信模块等功能集成到MCU中,既能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,又能有效降低成本,更好地满足终端市场的多样化需求。
3. 制程升级,提高能效比
随着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控制等市场需求的增长,MCU厂商正在逐步应用更先进的制程技术,如18nm、10nm甚至7nm制程,以提高性能并降低功耗,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。
4. 深耕中国市场,加大本土合作
针对中国市场,MCU厂商正在加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。例如,ST与华虹合作在中国本土生产40nm MCU,力图稳住中国市场的份额。此外,英飞凌、NXP等公司也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。
未来展望
尽管MCU行业目前仍处于去库存阶段,市场竞争仍然非常激烈,裁员和关厂的消息可能会持续,但从长远来看,AIoT、自动驾驶、工业自动化等新兴领域对MCU的需求将不断增加,市场在未来有望迎来复苏。厂商们在面对挑战的同时,如何调整战略以适应未来需求,将决定其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。